查看原文
其他

德国人如何引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?

2016-04-21 商三狗 小花生网


本文由豆瓣网友@商三狗授权小花生发布



题目写得有些大了。其实我看到的只是德国柏林的 Gemälde Galerie(柏林画廊)里一个对于儿童的小小陈列室。但是,管中窥豹吧。

前几天我和麦麦去了Gemälde Galerie,是一个专门收藏绘画的博物馆(没有雕塑,也没有其他装置艺术)。里面有些画很牛,有丢勒的,勃朗伦的,哈尔斯的。但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陈列室,是给儿童设置的,叫孩子的王国。我专门拍了一下,因为想看下德国人是如何引发儿童对绘画的兴趣的。比起科技博物馆里的飞机火车轮船,图像艺术类的博物馆对孩子来说略显无趣,所以我更好奇他们是如何布置的。

Gemälde Galerie 里的这个“孩子的王国”,确实挺叫人惊艳的。我就跟个孩子一样在里面待了好一会儿。

下面图1、2、3是这个陈列室的概览图。Kinder-Reich,就是孩子的王国。


从这个台阶上去,就是Kinder-Reich陈列室 ...




进去房间后往左看



走到左边尽头后往回看,看到房间的右边和入口




图4、5、6、7、8是图画的载体。“古代的大师们都画在哪里?”,然后下面的玻璃柜里列出了几种常见的绘画载体。有橡木板、亚麻布、黄铜板、页岩石板。


展板上的文字大概是说,木板比较受欢迎是因为它很稳定,并且不那么容易损坏。如果是大型绘画的话,画家们就把很多块木板粘起来组成一块。大部分木板都是橡木,不过也有一些是从远东进口的木材。


绘画载体




橡木板




页岩板




白垩,粉笔就是这东西做的







白垩和胶融合在一起,成为绘画载体的底面。“不论是哪种载体,人们都用白垩和胶的混合为载体做出平滑的表面,颜料也更容易固定在载体上。”


页岩板可能不太常见,但其实是门采尔经常使用的版画材料。最近在柏林绘画博物馆有一个门采尔的百年展,里面有门采尔用过的页岩板,那叫一个惊人。我顺便放张照片:



图11、12、13、14、15、16是颜料展示。“颜色从哪里来?” 他们把每一种颜色的原料或者原石列出来了,磨出来的粉整齐地盛放在贝壳里。比起现在在画材店里买到的一盒或一管里的颜料,颜色被磨成粉的原始形态纯得叫人感动,而颜色的原料竟然更好看,像是宝石,我在这个柜子前看了好久。


颜色和原料的细节图,我可能没拍全,而且因为玻璃柜和光线的缘故,始终拍不好。



群青




孔雀石




骨炭



大青




茜素红




灰白和赭石




红铅




图17、18专门列出了金色。“金色是一种颜色吗?”,然后列出了各种金色,或者各种金色的不同叫法。



图19-22是作画工具 - “画家用什么画画?”


我专门拍了一下那个白色的schweinblase,它用来保存颜料,因为当时还没有像颜料管儿那样的保存工具。schwein是猪,blase有胆囊也有膀胱的意思。据我有限的生物知识,我猜应该是用猪的膀胱来保存颜料的吧……



图23-29这八张,就是陈列室的右边尽头,给孩子们复原了一下当时的画室模样。


我比较吃惊的有两个地方。


一是,原来油画布是在架子上绷紧以后才作画的啊。不是像今天我们买的油画框那样能够轻轻松松地摆在架子上。这样的话,原来的画架和今天的画架也就不同了。


第二个吃惊的或说比较感动我的地方是那个窗户。布置这个陈列室的人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白窗,而是用心地布置了一幅街景画(还加了灯光),来虚拟了当时那个时代的街景,告诉参观的人说,当年的画家透过窗外,看到的就是这些。这种细节挺打动我。


进去房间后往左看




最显眼的画布和画架



画布的右下角还有一幅草图




画布的左下角是一个三角凳,上面有奶酪和肉肠




画架的左边是窗户和磨颜料的桌子




绘画里经常有穿盔甲的皇宫贵族



桌子细节



窗户细节



图30-34是观众站在颜料桌子旁往右看,就是说在那个画架后面的景象 ...


模特应该就是坐在椅子上拿着琴吧!



静物画用的东西一应俱全,墙上还有一幅地图



地图细节




右侧墙边的百宝箱




最底下还有一个羊头!




站在画室往回看,看到墙上的画和边上的入口。




你猜那幅画和下面的几个板子是干嘛的?我觉得这是整个陈列室里最重要的部分。每个板子上的文字是针对这幅画提出的疑问,揭开板子,下面的是答案。



麦麦献身演示流程




我拍了其中一个板子当例子。




“站在桌边的这个年轻人在干什么呢?”




让我找找这个人在画中的位置!




原来他在干这个!——“他用一把油画刀涂抹着新鲜的颜料,过会儿就得把颜料给他的主人,所以在整个绘画过程中他的这个工作都不能中断。”


我上本科时学美术史,大概大家都不屑于问这幅画画了什么、有什么人物、人物在干什么、有什么有趣的细节等等“低级”的问题,而是一上来就讨论方法论和意义流派,导致我这么久以来既不喜欢我的专业,也不懂这个专业。


这半年在德国的大学里学美术史,发现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,不论是什么课,大家最开始说的就是那些最低级的问题,也就是这些板子上列出的问题。德国人愿意从这个思路来引导小孩子认识绘画,我觉得要是我能早点认识到这个思路就好了,本科时候尽跟着他们人云亦云了。




顺便再放一张我那天看一个特展时遇到的白发苍苍的老人。每次看到老人来逛博物馆,就觉得都一把岁数了为什么不好好在棋牌室待着搓麻将啊……(玩笑)希望我也有白发苍苍来逛博物馆的一天吧。


相关文章:



感谢订阅 “小花生网”

每天推送国内外最优秀的教育资源

周一:原版新书开团

周二:实用的学习和教育方法

周三:英文趣味学习资源

周四:不同年龄的中文好书

周五:儿童电影/动画片/纪录片

周六:有趣的观点和画报

周日:引发深度思考的文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